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正文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作者: 发布:2021-12-21 点击量:

流动站简介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是长江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其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翁文波先生。所属二级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于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拥有教育部“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石油集团公司“物探重点实验室”、“测井重点实验室”、“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同时还拥有“油气勘探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长江大学研究基地和湖北省石油学科研究生创新基地。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与职称层次较高的学科队伍,现有教授37人、副教授5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75人,博士生导师15人,享受国家政府津贴专家6人,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8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中石油集团公司和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2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双聘院士2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4人,湖北名师1人。

长江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优势明显,在油气地质资源勘查、地球物理勘探、开发地质学、应用沉积学、地球物理油井、应用地球化学和油气地质工程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为我国的石油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八五”以来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成果,其中“油藏描述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煤成油的形成环境和成烃机理”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低熟油气的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深层盐膏岩蠕变规律及其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五年来,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国家重大专项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02项,科研总经费2.7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5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830篇,其中被SCI、EI、ISTP等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156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出版学术专著29部、教材12部。

2009年9月,第七批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报评选工作中,长江大学成功获批设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含“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和“地质工程”三个二级学科。

博士后联合培养单位

根据《博士后管理工作的规定》,为进一步推动博士后事业发展,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保证质量、共同受益的原则,长江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签署协议,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为石油企业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

根据《湖北省博士后产业基地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本着依托项目、互利互惠、合作互补的原则,长江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与湖北汉科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以湖北汉科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长江大学博士后产业基地,联合培养博士后科研人员。

博士后科研情况

徐志锋:“三维人工源频率电磁法勘探”项目,主要研究油气资源勘探中的三维人工源电磁法的正演和反演方法,为野外电磁法勘探作业提供理论基础及为实际电磁勘探资料的解释提供方法,进一步提高野外实际电磁法数据的解释精度,为油气流体识别,油田开发动态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郝春雷:“微生物技术改善原油流动性的研究”项目,针对河南油田南部陡坡特点采用微生物降粘、降凝取得较好效果,对适用菌种开发、筛选、强化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助于区块内稠油、高凝油的开采,且不污染环境,使之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

吴彬:“南堡油田中低渗储层损害机理及技术对策研究”项目,通过对钻完井液对油气层影响的研究,对钻完井液进行优化改进,开发和使用能够有利于油气层识别、降低油层污染,解除油层污染的钻完井液可以极大的提高油田开发效益。

武汉基地石油科学技术中心简介

2010年10月,湖北省政府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签署共建长江大学协议,支持长江大学发展石油优势学科,做强石油特色品牌。三大石油公司将发挥自身产业和资源优势,与长江大学开展深层次的企校合作,三大石油公司已投入巨资,支持长江大学在武汉基地建设石油科学技术中心,每年还将投入1000万元共建重点实验室,旨在加强我国陆地和海洋石油的勘探与开发。

Copyright@http://wuhan.yangtze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5003301号
长江大学武汉校区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大学路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