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正文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作者: 发布:2021-12-21 点击量: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基础上设立的,涵盖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海洋油气工程四个二级学科。现有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该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石油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现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创建于1978年,1991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现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形成5个稳定的学科方向。油田开发理论与方法;在油藏开发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引入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开发系统的灰色动态分析理论与方法、矢量化井网新概念及非均质油田注水开发井网优化控制理论,系统开展了油田开发规划编制的理论、方法研究,丰富了油田开发理论。采油采气理论与工程技术;国内率先开展气举动态仿真、优化设计、井组优化配气和工况诊断等系列技术研究,形成配套技术在国内外油田应用,为吐哈国家级气举实验中心技术支持单位。岩石力学工程与应用;国内首次根据位错滑移理论建立了盐膏岩蠕变理论模型,形成了盐膏层蠕变规律定量描述手段及盐膏岩井眼缩径卡钻预测及综合控制技术,解决了蠕变缩径卡钻及套管非正常损坏等工程技术难题,以该技术为主的成果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油气钻完井技术与装备;在钻井装备、定向井轨迹控制工具和井下固井工具等方面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钻井装备、工具和相关软件,其中涡轮钻具创新性采用金属密封代替传统的橡胶密封,突破了温度和井深限制,扩大了应用范围,提高了寿命,其核心技术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油田化学理论与应用。率先开展三元复合驱核心技术研究,自主开发了高效驱油表面活性剂-石油羧酸盐,有效降低驱油成本。采用离子调整法处理油田污水技术,解决了长期困扰油田注水系统的腐蚀问题,已在中原等十多个油田推广应用,两次获省部级成果奖。

近五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公开发表论文100多篇,SCI、EI和ISTP收录150余篇;获批专利19项;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0余项,平均年科研经费经费5400余万元。学校与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石油公司建立了长期校企合作关系,是石油工业重要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运行期间,该学科在凝炼学科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术团队的建设,建设5个稳定的学术团队。以培育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目标,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建设模式,在不断提高教师数量的基础上,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术地位。建立了“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获批“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防漏堵漏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共建的“石油工程中心”。同时通过承担高级别的科研项目,提高硕士生、博士生招生规模,使特色和优势方向的研究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名单及简介

合作导师名单:

楼一珊、廖锐全、刘德华、夏宏南、喻高明、王越支、张光明、赵林、冯定

合作导师简介:

楼一珊,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石油工程学院副院长,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岩石力学与石油工程方面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洋三大石油公司的纵横向研究项目三十余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及教学成果奖励5项,厅局级奖励11项,其中《深部盐膏岩工程特性研究及其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专著二部,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被EI检索的论文3篇。

廖锐全,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采油、采气工程和系统工程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过40余项科研项目。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与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优秀软件一等奖1项,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编或参编公开出版的著作5部,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3篇,其中有2篇被SCI收录,8篇被EI收录。

刘德华,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主讲了《油藏工程基础》、《油气渗流力学》、《高等油藏工程》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油藏工程基础》的负责人,已培养研究生近40余名,目前指导博士研究生4名(其中国外留学博士1名),硕士研究生15名。曽获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优秀教师奖、长江大学优秀共产党员、长江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主要研究领域油气田开发工程,研究方向包括油田开发理论与应用、油田开发规划与优化决策、油藏数值模拟、石油经济等。先后在"the Journal of Gray System"、"Journal of System Science & System Engineering"、"石油学报"、等国内外刊物及重大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80多篇;主持或参加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8项,油田委托项目60多项;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出版专著二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油藏工程基础》一部。

夏宏南,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副院长,中石油集团公司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防漏堵漏研究室主任,中国石油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定向钻井与海洋钻井、防漏堵漏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井下工具与井下仪器开发、PDC钻头,有限元数值计算及计算机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和研究,2003年“鄂西渝东海相深井钻井技术研究”项目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2008年“高压油气井安全钻井关键技术及应用”获湖北省和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和承担国家“863”、国家重大专项等纵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在《石油钻探工艺》,《探矿工程》,《江汉石油学院学报》,《西部探矿工程》等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合编教材3本。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

喻高明,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油气田开发工程系主任,中国石油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5项。在《石油学报》等期刊及国际国内会议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12篇被EI、CA、PA等国际重要期刊文摘收录。参编教材1部、专著1部。主持和参与国家攻关项目及总公司项目5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厅局级一、二等奖9项。是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凝析油气藏拟组分数值模拟软件研制》数学模型的建立者、核心软件的研制者,其成果水平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首次自行研制的大型数模软件,填补了我国组分模型在微机上应用的空白;在科研工作中发现了50年代由前苏联科学家提出60年代开始被我国石油工作者广泛采用并一直沿用至今的流管法中的问题并进行了改正,使油田开发指标的预测精度大幅度提高,该方法目前仍然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可采储量计算与评价的推荐方法。近年来,受托于三大石油公司及科研院校进行了边、底水油藏、挥发性油藏和凝析气藏以及低渗透储层、稠油油藏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难采稠油油藏有效开采系列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两项达到国际领先。科研成果应用到新疆、河南等油田,增产效果、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在研负责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多项。研究方向:油藏数值模拟、油气渗流理论与应用、油气田开发理论与方法、油田开发规划决策。

王越支,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998年选为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2000年遴选为硕士生导师,2009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在科研方面,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是钻井工艺技术、深部地层岩石力学两个方面。主持的纵、横向科研课题有4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重大专项,教育部博士导师基金,以及中石油、中石化总公司科技攻关项目等。指导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20多人,多人获得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和优秀学士论文奖。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张光明,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石油学会会员,《石油天然气学报》、《石油教育》杂志编委。现为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授,长江大学教务处处长,长江大学党委委员。先后主持或参加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委托的科研项目30余项,教学研究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9项,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第一作者先后在《石油钻采工艺》、《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石油矿场机械》、《科技进步与对策》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被EI收录6篇,作为副主编参编专著1部。

赵林,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油田化学专业(学士),西南石油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硕士)和四川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现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授,长江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长江大学党委委员,中国石油学会会员,石油天然气学报编委。主讲《采油化学》、《集输工艺化学》、《化学驱油》、《物理化学》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是油田化学和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攻关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油田企事业单位横向协作项目30余项。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6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冯定,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主要研究油气钻井、完井、测井、开采(含射孔、多层压裂、分层等)井下工具和动力钻具等产品的设计、研发和动态仿真技术;油气装备(含地面和海洋平台界面以上设备)的产品设计、研发、诊断及动态仿真的技术。主持、负责的国家、部级、油田委托等各级课题60余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56篇,其中《EI》收录32,《ISTP》收录6,《PA》收录87,专利23项。

Copyright@http://wuhan.yangtze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5003301号
长江大学武汉校区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大学路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