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校区位于“知音故里,中法新城”的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这里南依长江、北托汉水,九省通衢、交通便利,波光粼粼的知音湖三面环绕校园,春秋时期“伯牙子期相遇结知音”的故事发生于此。武汉校区于2012年3月投入使用,占地面积672亩,其中建筑面积为22.97万平方米。现有地球科学学院、石油工程学院(中俄能源学院、新能源学院)、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传媒学院和非常规油气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武汉校区采取“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设有校区管理委员会,下设综合事务部、学生事务部、后勤保障部、安全保卫部。作为长江大学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科技创新重镇、高规格国际交流窗口、高层次人才引进高地,学校致力于打造武汉校区成为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引领区,国际教育、开放教育示范区,机制改革、管理创新实验区。
师资力量 校区常驻教职工55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46人,其中正高职称103人,副高职称18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1人,国家杰青5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10人,省部级人才5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8人,享受省政府津贴12人,湖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湖北名师5人。
学科专业 校区现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1个专业学位类别; 20个本科专业,当前在招本科专业 17 个,其中6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本科专业;现有智能油气勘探及油气智能装备2个“十四五”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晋级为全国A档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与生态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现有在校生10239人,其中本科生8173人,研究生2066人,为学科群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
科学研究 校区自启用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958项,累计到账经费22.92亿元,自2021年起连续三年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2024年科研经费突破3亿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86项,其中重点基金3项,杰青1项,优青1项,面上基金122项,青年基金153项,其他基金5项;参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省部级一等奖17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24项;获批发明专利543项、国际专利36项;发表T1高水平论文885篇;拥有国家级平台4个,省部级平台11个,企业重点实验室7个。
人才培养 校区以石油学科为特色,聚焦能源行业,以更加开放、更加融合、更加积极、更加高效的理念和行动,为我国能源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先后涌现出全国先进班集体、全国三好学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获得者、王涛英才奖学金获得者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近年来,学生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达8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能源学部本科毕业生升学率稳定在45%以上,大量毕业生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校企合作资源优势,成功进入能源行业特大型央企,就业渠道稳定,岗位与专业匹配度高,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他们遍及神州、驰骋海外,快速成长为单位的骨干、社会的精英,不仅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更新于202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