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罗小青 刘志鹏)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从企业工程师到大学教师,身份转变但科研不变,只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将实践升华为理论体系。工作十年,求学十六年,研究内容从地球化学变为岩石物理转了九十度的大弯,她依旧笑着从头开始。这位年纪轻轻却已在学术领域取得诸多成绩的优秀女性,便是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教授——谢小敏。
![](/__local/0/EF/BD/873DC9F6EA5FF6EAA8A8D417314_E31E3D2D_11D25.png)
谢小敏的求学之路在一开始便在机缘巧合下和地理结下了不解之缘。2002年进入南京大学,她因为专业调剂来到了地球化学专业。面对困难的地质地理研究,不少女性研究者望而却步,谢小敏教授却认为地球化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纵使十分困难,但以兴趣为源动力,从研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像侦探家一样去探索它的形成原因,也不失为一件有意思的工作。”
两度留学德国,她有着多重身份: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学校的教师、企业的工程师。凌晨五点起床完成中石化派发的工作,八点半到学校做科研。面对研究方向再次发生的巨大转变,独自在国外的她,既坐得住科研的冷板凳,又耐得住寂寞和艰苦的来袭。她先后在中石化获得“岗位能手”、“青年科技新秀”等荣誉称号。
在教学工作中,来到长江大学入职不久的谢小敏教授将她的学生们称作“可爱的孩子们”,她说在她从潜心研究到教书育人的重大转变中最为幸福的便是看到孩子们的一步步成长。谢小敏教授还提到这群可爱的学生让她感到责任感的萌生,她坚定地说她想成长为能够指引孩子们前进,照亮同学们方向的灯塔,“我要让我的行为和我的语言更加符合我的责任”
年仅三十余岁已获七项专利,迄今为止发表代表论著十余篇,获得科研项目经费1613余万元,所获成就终不负一路的风雨兼程。吃苦耐劳、敢于拼搏、脚踏实地,种种优良品质在谢小敏这名女性科研工作者身上钉钉,汇聚成光照亮着前行的路途。“愿大家都能在科研中找到自己的热爱!”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谢小敏教授也向众多准备迈上或者已经迈上科研之路的女性们给出简单而诚挚的祝愿。
(编辑 万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