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区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区新闻 - 正文
【知音风华】赵红静:宽严相济 侠义并举

作者: 发布:2021-01-04 点击量:

(通讯员 万文婷)“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收到导师送的礼物”,“非常感谢赵老师对我们的用心和付出”,在收到资环学院教授赵红静精心准备的毕业礼物时,她的研究生们既惊讶又感动。

这已不是赵红静第一次为她的研究生准备毕业礼物了,她说:“感觉应该更像一种成人礼,师生一场,留个念想,也是希望他们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侠:侠肝义胆巾帼风

豪爽、耿直、热情,是身边人对赵教授最直观的印象。在新冠肺炎肆虐期间,她和先生地科学院尹太举教授为校区捐赠的1500只口罩,在物资最紧缺的时候缓解了校区的抗“疫”压力。

一次偶然机会,她在网络上看到了武汉中心医院的求助信息,二话没说,她拨通了从事医疗用品行业的老同学电话。由于疫情暴发突然,一线病房急需的防护服和口罩等物资,是当时花重金都很难买到的稀缺品。尽管困难重重,但她想方设法,积极协调,多方筹备,通过朋友圈号召,成立“一线物资捐赠群”。组织各种群内好友在疫情刚刚爆发的1月26日就向松滋县公安局捐赠一次性口罩5500只,他们不惜花高价买来380套医用隔离服,并悉数捐给武汉中心医院一线的白衣战士。群内爱心传递,捐赠氛围活跃。他们又相继为西部战区总医院援汉医疗队捐赠150套隔离服,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捐赠120只欧标N95口罩、2000只国产N95口罩和1000套隔离服。在各次捐赠中,她本人累计捐赠口罩7000余只,隔离服近200套。

“在这样的国家重大灾难面前,只要自己有能力,应该站出来去做点什么。那些人我也不认识,但是能够帮到他们,我非常开心。”

不仅在物资筹备上,在服务社区抗“疫”前线上,赵红静本人也是身体力行。

在看到天鹅湖社区的志愿者招募信息后,她又加入到了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每天清晨,在社区群里处理完闪烁不停的咨询信息后,将本栋楼的物资统计成表,甚至有时候还会垫付未交费住户的购物费用。直到武汉解封,那栋楼的住户都不知道这位在群里积极回答问题,安抚大家情绪,协调物资采购,事无巨细,不惧麻烦反复修改物资统计表的热情肠大姐,竟然是一位大学教授。


严:恪守教规有原则

在课堂上,赵红静永远笑脸盈盈,如沐春风;在改卷中,她坚持“铁面无私”,不偏不倚。专访中,她说:“我对学生是严格,不是严厉。”

“教不严,师之惰”,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带毕业生论文,她始终坚持教法、教规,以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为最终目的。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和指导研究生时,她坚持只给学生提供最原始的数据,并教给他们方法,力争让学生在海量的文献阅读与独立的学术思考中获得研究性思维的锻炼。受过她系统训练的学生至今仍感念从赵老师那里学来的研究方法,有助于他们后续的深造。

三尺讲台上的她,是前沿的、活泼的,她是我校为数不多的“双语教学”课程开设者,选择英文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授课。作为巡考官的她,是严格的、公正的,考场上的任何小动作都难以逃脱她的“火眼金睛”,学生们戏称她是资环学院的“四大名捕”。


爱:烛光微微显大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赵红静严厉的教风背后,是她对每位学生细致入微的关怀。

走进她的办公室,每位学生的座椅焕然一新,柔软的坐垫、稳固的座椅,这是她自掏腰包为学生更换的,是为了让他们以更加舒适的状态开展学习。办公室的一角,放置着各种小点心的快递盒,这也是她专门为学生购置的,“怕他们有时候肚子饿,补充补充能量,喝喝下午茶啥的,劳逸结合嘛”。

和学生相处中的很多细节,都彰显出她对学生的用心。毕业话别之际,除了请毕业生吃饭外,她还会贴心地开车去接他们,“感觉赵老师特别亲切,很为我们学生着想,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她素来生活节俭,从不追求名牌,却会为每位研究生准备价值不菲的毕业礼物。

在她带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时候,只要学生有兴趣,有想法,如果项目经费不够,她会从自己的项目中抽调资金去支持学生的梦想。“我觉得我们是相互成就的关系,他们不是为我打工,而是为自己圆梦”,她如此形容她和学生的相互关系。在她指导的三个大学生创新项目,两个获评国家级荣誉,一个以学院排名第一的成绩获校级立项。

“赵院长,我替受资助的学生谢谢您了”,在接过赵红静匿名捐赠的1000元后,学院辅导员李春花感谢道。她说:“这已不是她第一次匿名捐款了,我经手的就有3名学生,而且赵院长怕学生心理有负担,嘱咐我一定要匿名。”在她担任班主任期间,有些学生临近毕业尚没有能力支付学费,她二话不说,主动借出三万余元。无论还与不还,她都相信,爱是会传递的。

只要赵红静了解到学院哪位学生家里有困难,都会伸以援手,谈及此事,她却不多言,只是说:“我觉得我做的微不足道,对于他们来说杯水车薪,只是我的一份心意。”学生可能始终都不曾知晓这笔捐赠来自院里哪位老师,但他们内心感受到了爱。就好像严冬里一盏烛光,虽然微小,却直抵内心,恰如其分地温暖了当事学生的内心。

这就是学生们既爱又怕的老师赵红静教授,她虽身材纤纤,却始终充满能量,尽其所能为学生们提供帮助和关爱。她诚信做人,踏实做事,埋头科研。在举国大疫,大是大非面前,她积极奔走,主动斡旋,在各方物资捐赠与志愿服务中尽显巾帼侠风。


赵红静,女,1973年出生,博士,教授。发表论文3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被SCI、EI收录6次;出版专著、合著各1本、参编教材2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行业公益项目各1项;参与承担国家级项目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油田委托和校级教科研项目若干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若干项。目前研究方向主要为烃源岩、原油、天然气、现代沉积物和环境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研究对象涉及吐哈油田、青海油田、深圳分公司、辽河油田、东北分公司、塔里木油田、渤海、黄海海域等。


(编辑 万文婷)

Copyright@http://wuhan.yangtze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5003301号
长江大学武汉校区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大学路111号